当前位置:主页 > 动态 > 正文

寒武纪Q3营收同比暴增13倍,净利润5.7亿元,为连续三个季度盈利

发布时间:2025-10-17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在国产算力需求全面爆发、AI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的背景下,“寒王”再度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寒武纪周五晚间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单季度营收突破17亿元,同比暴增逾13倍,净利润达5.7亿元,实现从连续亏损到稳定盈利的历史性跨越。

  :Q3单季营收17.27亿元,同比暴涨1332%;前三季度营收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

  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达14.19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5.21%,基本每股收益3.85元

  总资产125.92亿元,主要源于定增募资39.85亿元;存货攀升至37.29亿元,应收账款5.67亿元

  研发投入持续:前三季度研发投入7.15亿元,但占营收比例从456%骤降至15.51%,显示商业化进程加速

  从亏损泥潭到盈利爆发:AI芯片终于等到风口

  三季度,寒武纪单季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3倍,这一增速在AI芯片行业堪称惊人,单季净利润5.67亿元,为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

  这一业绩爆发并非偶然。公司在财报中明确表示,主要系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所致。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前三季度净利润仍高达14.19亿元,说明盈利并非依赖政府补助或一次性收益,而是实打实的业务驱动。

  从财务指标看,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5.21%,较去年同期提升38.69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3.85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AI大模型需求爆发带来的真实订单落地。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前三季度研发投入7.15亿元,同比增长8.45%,研发投入强度依然保持。但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从去年同期的455.65%骤降至15.51%,降幅超过340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清晰地折射出寒武纪的商业化拐点已至。过去公司营收规模过小,导致研发费用率畸高,这也是科创板AI芯片企业的通病。如今随着营收爆发式增长,研发投入占比快速回归合理区间,意味着公司从纯烧钱研发阶段进入研发与商业化并重的新阶段。

  不过,绝对研发投入金额的增长仍在持续,Q3单季研发投入2.58亿元,同比增长22.05%。这说明公司并未因短期盈利而放松技术投入,仍在为下一代产品和长期竞争力蓄力。

  AI需求旺盛,存货飙升

  存货从年初的17.74亿元暴增至37.29亿元,增幅超过110%。虽然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但存货增速明显快于营收增速,这可能意味着,公司预判未来需求旺盛而提前备货。

  应收账款从年初的3.05亿元增至5.67亿元,增幅86%。更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0.2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8.1亿元流出已大幅改善。

  另外,应付票据从零飙升至3.51亿元,反映公司在供应链中开始更多使用票据结算,这可能是应对资金周转压力的手段。

  定增输血39.85亿:为何在盈利时还要大规模融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就在公司实现大幅盈利的同时,9月完成了向特定对象发行新股,募资总额39.85亿元。此次定增使得公司总资产从年初的67.18亿元飙升至125.92亿元,净资产从54.23亿元增至113.11亿元,资产规模几乎翻倍。

  这传递出两层信息:其一,尽管Q3实现盈利,但公司对未来资金需求依然巨大,可能涉及产能扩张、新产品研发或生态建设;其二,管理层希望趁着市场情绪和估值窗口,提前锁定充足的现金储备,以应对AI芯片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确定性。

  货币资金从年初的19.86亿元跃升至51.78亿元,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12.64亿元,公司账上现金类资产超过64亿元,财务安全边际显著提升。但这也意味着老股东的股权被进一步稀释——总股本从4.17亿股增至4.22亿股,虽然增幅不大,但在公司刚刚实现盈利之际融资,时机选择耐人寻味。

  客户结构与订单持续性:最大的不确定性

  财报并未披露具体客户结构,但从合同负债从年初的89万元激增至7960万元可以看出,公司收到的预收款大幅增加,这通常意味着在手订单充裕。预付款项也高达6.9亿元,说明公司为保障供应链稳定性进行了大规模预付。

  然而,AI芯片市场的需求波动性极大,尤其是在国产算力芯片领域,订单集中度、客户粘性、产品迭代速度都是影响业绩持续性的关键变量。寒武纪能否将Q3的业绩爆发延续到未来几个季度,将取决于:

  毛利率与费用率:盈利质量有待观察

  前三季度营业成本20.6亿元,对应营收46.07亿元,粗略计算毛利率约55%,这在AI芯片行业属于较为健康的水平。不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合计10.23亿元,费用率约22%,相比去年同期的费用绝对额有所上升,但费用率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Q3单季管理费用中包含较高的股权激励费用,这部分非现金支出拉低了账面利润。若剔除这一因素,实际经营利润率可能更高。

  股东结构:创始人控制权稳固,机构投资者增持

  创始人陈天石持股11,953万股,持股比例28.57%,保持了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国有资本北京中科算源持股15.7%,背后是中科院系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1,200万股,占比2.87%,说明公司业绩改善吸引了境外资本关注。

  此外,易方达、华夏等头部基金公司旗下科创50ETF均现身前十大股东,机构持仓比例提升,显示专业投资者对公司基本面转折的认可。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