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动态 > 正文

阿里系双AI出手,定义AI入口新战场

发布时间:2025-11-19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市场不再为“能聊什么”付费,转而关注“能做什么”。行业趋势已经明确,AI正从“测评秀”转向“生产力”。通用对话的场景化生产力已成为新的焦点。

  11月,AI两大行业事件密集落地。17日,阿里正式发布 “千问” App 公测版,宣称用最先进的模型,打造“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

  18日,蚂蚁集团正式上线首个基于全代码生成的AI助手“灵光”,支持普通用户30秒生成应用,打造超级个体时代。

  这被视为一个关键的“分水岭事件”。AI应用的入口之争,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升维”。

  竞争的焦点,已从“谁的日活高”,转向“谁能承载核心需求”。AI的价值不再由流量衡量,而由效用定义。

  在这场变局中,一个全新的战场——“生产力入口”正浮出水面。

  蚂蚁“灵光”是这个新战场的典型样本。与追求泛化交互的产品不同,它以“解决具体任务”为核心亮点,依托多模态能力将AI效用落到实处。用户不再是为“娱乐”或“信息”而来,而是带着“做预算”、“定计划”等明确需求。这种高意图的汇聚,意味着更精准的商业价值。

  用户对AI的期待,正在从“一问一答”向“一键完事”转变。换言之,谁的AI助手能帮用户把事情办成,谁就握住了下一阶段入口竞争的王牌。

  2025年的AI格局,已从“混战”走向“定型”。头部玩家的战略路径呈现清晰分化,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竞争。

  AI入口的战线,至少已分化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流量的“护城河”。

  典型代表是腾讯和字节跳动。它们的战略是利用AI巩固C端流量优势。

  字节“豆包”采用“通用平台+垂直爆款”策略,承接抖音、剪映的生态流量。腾讯“混元”则深度嵌入社交与内容生态。

  对它们而言,AI是优化存量业务的“功能”,是防御性的。目标是“娱乐/信息入口”。用户是内容的被动消费者,AI的目标是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第二层,是B端的“军火库。

  百度“文心”持续深耕知识增强与场景的融合。李彦宏在2025百度世界大会上强调,AI正从“智能涌现”走向“效果涌现”。

  阿里在这一领域的布局也颇为深厚——阿里云构建的企业级AI服务体系,支撑产业智能化,提供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全链路服务。

  它们的路径是B2B,销售的是“镐和铲”。

  第三层,是C端的“个人助手”。

  这层战略空白正在被填补。它不服务于B端企业,也不只是服务于C端用户的被动娱乐,它服务于C端用户的主动任务。

  如果说前两者是“信息入口”,这层就是“生产力入口”。

  这个战略空白点,正是阿里千问和蚂蚁“灵光”切入的位置。

  阿里千问定位为“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并已展现出一定的办事能力。其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

  蚂蚁“灵光”作为全模态通用AI助手,以“30秒生成可交互工具”的核心优势,用“闪应用”构建起“需求-工具-服务”的闭环,这种“生成工具”的独特形态,也在试图开辟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入口。

  灵光,定义“生产力入口”

  蚂蚁“灵光”如何定义“生产力入口”?答案在从“回答问题”到“生成工具”。

  灵光作为业内首个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AI助手,首批上线三大功能——“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灵光开眼”,支持3D、音、图表、动画、地图等全模态信息输出,对话更生动,交流更高效。

  “灵光”的核心差异点,是其“闪应用”功能。

  行业内多数AI助手,无论多么智能,其交付物仍然是“信息”。用户提问,AI生成一段文字、一张或一段语音。

  “灵光”的定位是“业内首个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通用AI助手”。当用户提出一个复杂需求,它的交付物已经是一个可交互、可

  这种模式的转变是根本性的,它实现了从“通用对话”到“场景生产力”的跨越。

  “生产力入口”的价值,体现在高意图场景的闭环上。

  以“做预算”为例,在传统AI助手上,用户输入“如何做家庭月度预算”,会得到一份预算建议的文本。

  在“灵光”上,用户可以要求“生成一个家庭月度预算器”。“灵光”会在最快30秒内生成一个可交互的“闪应用”。用户可以直接在这个工具里输入、计算、追踪开支等等。

  再以“健身计划”为例。

  “灵光”生成的是一个可追踪进度的“训练计划”应用,超越了以往AI只是生成一个枯燥难以持续追踪进度的健身。

  “除 “闪应用” 带来的工具化革新,“灵光” 的差异化还体现在信息呈现的 “效率革命” 上。“灵光对话” 输出的内容并非长篇大论,而是结构化的可视化结果:查询 “潮玩公仔”,会生成市场现状、消费者画像、品牌格局、收藏指南等结构化内容,同时支持对任一模块深度解读及追问,帮助构建完整清晰、重点分明的知识框架;规划 “广州周末探店路线”,直接生成精选线路并弹出可导航的交互地图;解读 “财报数据”,自动转化为动态图表且支持深度追问。

  这种对“信息美学” 的追求,让用户能快速抓取核心内容,极大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 “生产力入口” 的核心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灵光” 当前已凭借工具化能力与信息效率优势,展现出显著的办事价值,但场景闭环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依托蚂蚁集团海量的场景生态与服务能力,未来灵光或许会如千问一样,接入更多应用场景,进一步强化办事效能。

  这个产品方向清晰地指向“生产力入口”的商业逻辑:

  1.用户带着高价值的特定意图进入。

  2.AI交付一个解决方案工具,而非信息。

  3.工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一个商业服务的闭环。

  “闪应用”模式改变了用户的角色。

  传统App开发成本高、周期长,无法满足海量、碎片化的长尾需求,例如“家庭账单分摊器”或“老人用药提醒器”。

  “灵光”将应用开发门槛降至零。

  用户身份从被动的内容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工具创造者”,这使得海量的长尾需求得以被满足。

  “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留存用户”

  “生产力入口”的逻辑,并非第一个出现在“灵光”上。在更严苛的垂直领域,它已得到验证。

  这个样本是蚂蚁的AI健康管家“AQ”。

  AQ的快速增长,源于它触达了医疗健康场景的核心痛点,它是一个严肃医疗任务的执行者,而不再是只会闲聊而触及不到核心病征的AI。

  AQ通过构建“健康数据+医疗服务闭环”,一方面解决“数据”问题。用户可以“拍一下血压计、血糖仪”,AQ就能智能解读数据,并提供预警 。

  另一方面,它解决“服务”问题。AQ的背后,打通了庞大的医疗服务资源,当用户咨询后,可以被引导至后续的就医挂号等全流程服务。

  这种模式,将AI从“健康科普”提升到了“健康管理”。

  蚂蚁能在高壁垒的医疗领域破局,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其长期的专业模型积累,以及在支付、保险领域构建的信任网络和B端合作经验。

  AQ的实践证明了一个关键逻辑:当AI深入到高价值的刚需领域,并形成不可替代的服务闭环时,其用户黏性和商业价值,远超泛娱乐应用。用户留存的理由只有一个:“它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说“灵光”和“AQ”是浮出水面的“点”,“生产力入口”是连接这些点的“线”,那么在水面之下,是蚂蚁系统性的AI战略“平面”。

  “灵光”是蚂蚁AGI战略落地的关键一步。它的能力,来自蚂蚁全栈自研的底层大模型。

  蚂蚁百灵大模型是其技术基座。目前蚂蚁已研发18款大模型,百灵大模型已跻身“万亿参数”阵营。

  这个“平面”确保了“灵光”等应用在能力、安全和成本上的战略自主性。

  蚂蚁的AI布局,不止于数字世界。

  蚂蚁已经成立“灵波科技”,布局“具身智能”。

  一家金融科技和服务公司为何要涉足机器人?

  答案必须回到其“生产力入口”的战略。蚂蚁的核心是“服务”,不是“内容”。“灵光”解决的是数字世界的服务任务。但在“家庭”、“养老”、“医疗健康”等核心服务场景中,任务的执行最终需要延伸到物理世界。

  “灵波科技”的具身智能,是“生产力入口”战略的物理延伸。它是“服务大脑”的“物理身体”。

  从百灵大模型,到灵光/AQ,再到灵波科技,蚂蚁“聚焦应用、推动普惠”的AI战略“平面”已经成型。

  2025年的AI入口之争,路径已经分化。

  腾讯“混元”与字节“豆包”固守C端流量护城河;百度“文心”强化其知识与的根基。

  蚂蚁“灵光”的发布,为此间格局增添了“关键变量”。

  “灵光”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让AI从“知识提供者”变成“能力放大器”,这种“让复杂变简单”的普惠基因,不仅释放了万亿级长尾需求,更重新定义了AI与用户的关系。

  AI战争下半场的终局,或许不在于谁拥有最多的“眼球”,而在于,谁能解决最多的“问题”。

  蚂蚁“灵光”及其背后的战略“平面”,正是对这个新价值定义所押下的明确赌注。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