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7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飞2024年实现营收233.4亿元,智慧教育与医疗业务占比超30%;寒武纪AI芯片收入同比增长65.56%,云端芯片业务占比99.3%。优必选2024年营收13.05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126%;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的市占率接近30%,2024年公司营收3.87亿元,同比增长8.77%。
飞星火V4.0覆盖教育、医疗,2024年开放平台收入占比22.16%,医疗子模型肺结节诊断准确率达98.2%,接入200余家三甲医院。
百度文心大模型4.5以低成本构建生态,API价格仅为GPT-4.5的1%,吸引超67万家企业,文档处理效率提升70%,开源平台覆盖2185万开发者。昆仑万维在钻研天工大模型的同时,还积极开发制作、音乐制作、社交等垂直市场,AI业务年化收入1.4亿美元,海外市场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整体月活跃用户接近4亿,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9%,印证“技术出海”中国方案的可行。
政策与市场驱动下,AI正加速渗透进千行百业。万兴科技“天幕”大模型聚焦音,2024年AI收入增长100%,用户覆盖国际平台,展现技术出海潜力。金山办公WPSAI月活破3亿,文档生成效率提升40%,成办公智能化首选。超聚变AI服务器2024年营收超400亿元,产品已进入中国移动、阿里云供应链,证明了国产算力商业成熟度。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自主化引领量产突围
与AI行业相比,人形机器人对精密机械布局的需求更大,经过多年的深耕,中国企业在“减速器+伺服+传感器”领域,已打破了海外企业的垄断。其中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的市占率接近30%,研发的10mm微型减速器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指,2024年公司营收3.87亿元。
双环传动RV减速器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国产化率高达35%;汇川技术伺服电机市占率28%,行星滚柱丝杠性能接近日系顶尖。奥比中光3D
在国内强大供应链支持下,人形机器人企业加快研发,致力于工业场景、服务场景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其中优必选WalkerS在蔚来、比亚迪工厂实现多机协同质检,2025年计划交付东风柳汽,通过昇腾算力与DeepSeek算法,任务失败率降至5%。科沃斯商用机器人覆盖机场、医院;九号公司配送机器人高校日均300单,续航10小时。
新能源车与人形机器人在很多部件上有共通之处,因此国内整车厂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头部企业依托技术复用、场景深耕及生态协同形成差异化优势。比亚迪凭借新能源汽车三电技术迁移与优必选合作,实现WalkerS1机器人在工厂质检、搬运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2025年计划部署1500台。
小鹏汽车复用自动驾驶算法与端到端大模型,推出全身62自由度的IRON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参与P7+车型组装,目标2026年量产L3级工业机器人;广汽集团自研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将成本降低40%,第三代GoMate机器人实现轮足切换与15km/h移动速度,优先布局汽车后市场与家庭康养领域。这些企业通过“硬件创新+场景定制+生态协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汽车制造、仓储物流等结构化场景,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
中国“十四五”规划重点支持人形机器人,北京、杭州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深圳设立50亿元产业基金。2025年一季度,行业融资65亿元,美团、宁德时代等战略投资加速了人形机器人的生态构建。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3亿美元,中国占比30%;2030年破150亿美元,工业场景渗透率超20%。
融合创新:AI与机器人的价值重构与挑战破局
在国内AI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用AI技术给人形机器人赋能、通过人形机器人验证AI大模型的效果,这样的融合创新变革正在发生。优必选WalkerS1就嵌入多模态大模型,自主规划工厂任务,工作效率能提升50%;谷歌VLA模型使不规则物体抓取成功率提升3倍。
纳芯微磁编码器精度0.01°,支持毫米级控制;极海半导体SoC集成AI加速单元,运动轨迹优化时间缩短80%。华为云支持30台机器人集群调度,使比亚迪工厂产能提升30%,展现“硬件+软件”协同优势。
工业制造中,特斯拉Optimus通过强化学习提升装配良率至99.2%;比亚迪工厂机器人集群质检时间缩短40%,年省人工成本超2000万元。服务领域,科沃斯机器人通过AIGC生成清洁方案,医院消毒覆盖率提升60%;优必选WalkerC支持7国语言交互,日均服务2000人次。
技术端,中国企业通过“昇腾+鸿蒙”架构优化,目标2025年将通信延迟控制在5ms以内,以满足精密装配需求。成本端,优必选推行“硬件出租+算法订阅”,单台成本降至20万元以下;九号公司配送机器人实现年运营成本低于人工15%。伦理安全方面,中国已在推进
中国AI与人形机器人产业以自主可控为底色,实现从“卡脖子”到“全球供货”的跨越。尽管面临技术与成本挑战,政策支持、场景丰富的优势正转化为迭代动力。绿的谐波减速器年产量突破50万台、寒武纪芯片进入国际网络、优必选机器人入驻全球Top10车企,均印证了国人自主创新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