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聚焦 > 正文

创维电视价格跳水前,先跳了个“高”?

发布时间:2025-11-10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多个电商平台在双11期间存在家电商品“明降暗涨”现象,最终到手价甚至高于618或日常促销价。而平台客服普遍回应:商品定价由商家自主设置,平台仅对报名大促的商品进行价格监控。

  问题在于,这种监控是否有效?据淘宝客服回应,平台确会对“故意先涨后降”的商家要求整改,拒不改正者将面临警告、扣分、降权等处理。但工作人员也坦言:“频繁改价、临时加价的行为,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面对此类情况,消费者并非束手无策。律师指出,若商家无正当成本变动理由,仅为制造“降价假象”而提价,可能构成价格欺诈。根据

  维权关键在于证据固定:下单前应商品页面,保存支付凭证,并尽可能留存历史价格记录。若商家拒绝履约,可向平台投诉、拨打12315,或向消费者协会举报。

  促销不能沦为“数字游戏”

  “先涨后降”并非新问题。自2009年双11诞生以来,这一套路已延续十余年。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专门下发

  

  但在实际执行中,界定“价格欺诈”仍存难度。律师指出,关键看商家是否存在“欺骗故意”及是否能提供“原价”的真实交易依据。若涨价确因补贴退坡、成本上升等合理因素,则不构成。但若仅为配合促销节奏人为抬价,则涉嫌。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国家对消费券、国补等政策力度有所调整。有经销商表示,相比2023年国补全面开放时的“以价换量”,今年补贴强度温和,平台补贴也同步减弱,部分商品在“无补”状态下价格反而高于日常有补价。这为价格波动提供了部分解释空间,但并不能为“虚假促销”开脱。

  对平台而言,作为交易撮合方和规则制定者,理应承担“守门人”责任。不能一边收取商家高额营销费用,一边对价格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创维老牌家电企业而言,技术积累与产品创新是立身之本,但消费者信任才是长期增长的护城河。当一台电视的价格在一个月内波动上千元,当“双11”不再代表“最低价”,而是“最复杂的价格谜题”,伤害的不只是单次交易,更是品牌与年轻一代之间的情感连接。

  Z世代要的不是“最便宜”,而是“真诚”。他们愿意为好产品买单,但拒绝被当成数据流量和利润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先涨后降”看似精明的算计,实则是短视的透支。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