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2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浙江真爱美家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真爱集团与广州探迹远擎科技合伙企业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前者拟以27.74元/股的价格,向后者转让4318.56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9.99%,交易总价达11.98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简单的股权交割,探迹远擎还将通过部分要约收购再获15%股份,叠加真爱集团放弃部分股份表决权的安排,最终将持有44.99%股份及对应表决权,公司实际控制人也将从郑期中变为探迹科技创始人黎展。
真爱集团为何在业绩初现好转时选择让出控制权,而探迹科技又为何偏偏选中传统家纺赛道作为AI落地的试验田?更关键的是,当AI独角兽遇上“毛毯龙头”,这场融合究竟能为真爱美家带来实质改变?
本次控制权变更的核心看点,在于其精妙的交易结构设计,“协议转让+部分要约收购+表决权放弃”的三重机制,既规避了监管红线,又实现了控制权的平稳过渡。
按照协议约定,探迹远擎先通过协议转让获得29.99%股份,这一比例恰好低于30%的全面要约收购触发点,减少了交易复杂度。
随后,探迹远擎将向除自身外的全体股东发起部分要约,计划收购2160万股,且要约价格与协议转让价保持一致的27.74元/股,确保了所有股东的公平性。
与此同时,线万股的表决权,直至要约收购完成过户,这一安排彻底锁定了探迹远擎的绝对控制地位,避免了后续股权纠纷。
从定价维度看,27.74元/股的价格并非随意而定,而是兼顾了市场逻辑与估值理性。
相较于线元/股的收盘价,该价格折价10%,若对比停牌前一个月的成交均价,则折价2%,这一折价幅度符合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流动性折价惯例,也体现了交易双方的谈判诚意。
从估值角度进一步拆解,该价格对应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2.30亿元净利润的市盈率约17.37倍,对应期末14.63亿元净资产的市净率约2.73倍,考虑到控制权溢价及AI赋能带来的增长预期,这一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股权结构的重构,则直观反映了公司控制权的转移。
交易前,真爱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64.61%,形成绝对控股的家族式股权格局。交易完成后,探迹远擎通过协议转让与要约收购合计持股44.99%,成为第一大股东,而真爱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降至34.62%,且表决权被限制在21.61%,彻底丧失对公司的掌控权。
这种从“家族控股”到“科技资本主导”的转变,不仅是股权比例的变化,更预示着公司治理逻辑、战略方向的全面调整。
这场交易并非单方面的“买与卖”,而是转让方与受让方基于自身战略需求的“双向奔赴”。
对于真爱集团而言,转让真爱美家控股权是其优化资产结构、聚焦核心产业的必然选择。
从业绩表现看,真爱美家近年面临明显的增长压力。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9.79亿元降至8.79亿元,净利润从1.55亿元缩水至0.76亿元,连续两年营收净利双降。尽管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因毯业徐村地块征收补偿款等非经常性损益大增310.28%,但核心经营业务的压力并未完全缓解。
与此同时,真爱集团近年正将资源向上游锦纶产业倾斜,其通过控股华鼎股份切入纺织原料领域;而华鼎股份2025年11月披露的定增预案显示,其拟募集7.08亿元用于扩产,线亿元资金,恰好可为这一核心项目提供支撑,实现从下游家纺制造向上游核心材料的战略收缩。
对于探迹远擎及其背后的探迹科技而言,收购真爱美家则是其“AI+制造”战略落地的关键一步。
作为探迹科技专为本次收购设立的特殊目的载体,探迹远擎的实际控制人黎展,掌舵着国内AI企业服务领域的独角兽——探迹科技。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企业,拥有“太擎”企业级大模型智能体开发平台和“旷湖”数据云底座,服务客户包括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行业巨头,连续5年入选独角兽榜单。
选择收购真爱美家,探迹科技的逻辑清晰。一方面,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实现资本化落地,相比传统IPO路径更高效、确定性更强;另一方面,将AI技术从企业服务延伸至实体制造,探索“AI+家纺”的落地场景。
真爱美家作为全球毛毯细分领域的龙头,拥有成熟的生产体系与稳定的海外渠道,恰好为AI技术提供了理想的试验田。
正如公告所强调,探迹远擎无改变真爱美家主营业务的计划,其核心目标是通过AI技术优化研发设计、生产排程、供应链管理等全链路,赋能传统制造升级。
双方的协同基础,还体现在资源的高度互补。
真爱美家的优势在于制造能力与市场份额,但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技术短板;探迹科技则擅长AI技术与数据能力,但缺乏实体产业的落地场景。
这种“产业+技术”的组合,理论上能产生1+1>2的效果。例如,通过AI分析全球消费趋势优化产品设计,可缩短研发周期;利用大数据精准匹配海外客户需求,能降低营销成本、提升订单转化率;借助智能排产系统,可提升设备利用率,这些都为真爱美家突破传统制造的增长瓶颈提供了可能。
真爱美家的控制权变更,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未来,更折射出传统制造业与科技资本融合的行业趋势,其中既有转型机遇,也暗藏多重考验。
对真爱美家而言,此次易主无疑是一次“破局”的机会。
在业务层面,AI技术的注入有望推动其从“规模制造”向“智能智造”转型。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已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6.16%,毛利率提升至20.38%,若能通过AI进一步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核心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在治理层面,新控股股东带来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可能通过股权激励、数字化管理等方式激活团队活力。
在估值层面,若“AI+家纺”的转型成效显著,公司估值逻辑或将从传统制造业向科技赋能型企业切换,突破长期以来的估值天花板。
从行业视角看,此次并购为家纺行业乃至传统制造业提供了转型样本。
当前,我国家纺市场规模达千亿元级别,但行业集中度较低,多数企业面临效率瓶颈、产品同质化等问题。真爱美家与探迹科技的合作,印证了AI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潜力,它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据驱动重构生产经营逻辑,这一模式可能引发更多科技资本与制造企业的跨界合作。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正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行动,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
但机遇背后,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首当其冲的是整合风险。科技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在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上存在天然差异,AI技术的落地也需要适配制造业的生产规律,若双方磨合不畅,可能出现“技术与场景脱节”的问题,短期内反而影响经营效率。
其次是估值风险,交易公告后,线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达61.03%,截至11月19日,股价已达54.59元/股,若后续转型进展不及预期,过高的估值可能引发股价回调。
而真爱美家自身的财务压力也需关注。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同比增长46.40%至2.89亿元,货币资金同比下降73.65%至5325.89万元,现金流紧张可能制约转型投入。
这场横跨AI与传统制造的并购,是资本逻辑与产业逻辑的一次深度碰撞。但跨界融合从来不是“一买一卖”那么简单,后续的管理整合、技术落地、文化适配,才是决定这场交易成败的关键。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真爱美家的这次控制权变更,正是这一趋势下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