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 > 正文

千亿云南白药,华为式变革

发布时间:2025-09-16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12.57亿元、36.33亿元,各自同比增长3.92%、13.93%。截至目前,公司市值超1000亿元。

  自2023年以来,公司在高层变化中做出组织架构大调整。同时,伴随新管理团队的落位,从产品端到渠道端也出现明显变化,背后是国资掌握话语权与前华为高管主导业务改革。“老树发新芽”能持续多久,值得期待。

  许久未出手的云南白药,再度发起并购。

  8月,公司以现金方式全资收购聚药堂,对价6.6亿元。标的主营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年产能分别为2.5万吨、1500吨,销售区域以北方为主,与公司目前的覆盖区域形成互补。

  同时,本次交易设置业绩承诺,2025年至2027年聚药堂主营收入分别为6.24亿元、6.16亿元、6.66亿元,净利润各自为6600万元、5970万元、6390万元。标的核心团队留任至2027年,公司派驻执行董事,财务、质量负责人。

  2024年,聚药堂营收、净利润分别为6.32亿元、6933万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标的全部权益于评估基准日的市场价值6.79亿元,资产负债率57.02%,本次交易增值率111.47%。

  总结来看,公司的溢价收购给标的团队留了较大迂回空间,业绩承诺中的净利润均低于2024年实际水平。因此,市场的关心由此而生:聚药堂的价值为何,考虑之前公司失败的收购案例,此次有何不同。

  机构调研接待会上,公司表示“收购聚药堂能快速打通中药全产业链建设上的堵点和难点”。标的价值体现在产品产能、线上销售渠道、庞大的B端客户资源等。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中药资源事业群对外收入9.14亿元,同比增长6.3%。该业务的堵点和难点,本质是中药规模生产的不稳定和跨环节数据的不通畅。其中,工业和商业等领域的收入分别超3亿元、6亿元,毛利率各自为26.5%、7.4%。

  重启并购,是云南白药走出震荡后的一次尝试。

  2024年5月,公司公告收到3名董事的辞呈。自2023年起,公司董事长、首席销售官、首席运营官、首席人力资源官等先后离职。其中,董事长职务由云南国资背景的张文学接任。

  人事震荡的剧烈,恰逢发生在关键时刻。其一,公司正面临增长瓶颈、风险显露的阶段。其二,意识到不足后公司重组高层团队。其三,新落位的团队当时已着手优化调整组织架构。

  其实,任何的故事都早有伏笔。早前,公司实施混改,包括新华都、鱼跃医疗等民营企业入股。2021年,国资背景的股东投票反对独董提名,高层的嫌隙撕开一道口子。

  彼时,市场有传公司高层的震荡与追查上市前收购万隆控股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并购后该标的因经营不善,公司对其进行减值,进而拖累业绩。

  无论如何,2024年成了一道分水岭,改变由内而外,维度由上而下。向上,国资逐渐掌控话语权。向下,各业务板块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下,启动人才“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双通道模式。换言之,内部人员的“大换血”从上而下。

  一方面,公司提出“回归主业、聚焦主业、围绕主业、延伸主业、超越主业”大战略,回归药品、健康和医药流通三大核心业务,逐步出清股票投资。另一方面,公司重组业务部门,聚焦药品、健康品、中药资源、云南省医药公司等传统四大事业群,并重组滋补保健品事业部、美肤事业部等新兴事业部。

  如今看来,当时的震荡可能反而成了强化内部垂直管理的契机,给管理层腾出一个更大的施展空间。

  2021年至2022年,前华为中国区副总裁董明、中国区CFO马加分别出任公司CEO、首席财务官等职务。新注入的华为系力量,向公司提出“1+4+1”的发展模式以及“三条曲线”的战略,即深耕中药产业,打造口腔、皮肤、骨伤、女性关怀等矩阵,拥抱数字化转型,以此重构产品、创新、研发等三大驱动动力。

  百亿级营收的企业,如何走出增速放缓是永恒的问题。围绕该问题的解决,云南白药尝试过资本化路径,包括收购、二级市场配置股票等。但终究,震荡过后公司选择回归聚焦主业。

  其实,一直以来支撑公司底盘的商业、工业等两大业务才是重新审视的核心。商业板块贡献更多营收,但受环境影响毛利率和增速处于低位。相反,工业板块是利润的主力军,旗下药品、健康品等细分领域拥有气雾剂、牙膏等大单品,但市占率几乎接近天花板,增速乏力不可避免。

  双重压力下,公司交出答卷。今年上半年,公司工业收入85.04亿元,同比增长11.13%,占营收的40.01%。其中,药品、健康品的事业群分别为47.51亿元、34.42亿元,各自同比增长10.8%、9.46%。同期,公司商业收入127.08亿元,同比下降0.27%,占营收的59.78%。

  对此,市场看到商业板块的承压,但更想探究工业板块的成长驱动。无论是“1+4+1”还是“三条曲线”,表面上都强调产品力,如多元化、研发创新等,但渠道或是真正变化的内核,背后展露出两个关键词:线上、下沉。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品质好中药”运营平台构建药品产业大生态,电商平台引流访客4845万人次,带来消费者354万人。健康品事业群则发力数字零售平台,抗敏牙膏呈突破趋势,美白和儿童牙膏稳步提升;洗护防脱品牌养元青实现销售额2.17亿元,同比增长11%。

  下沉指“伤痛中心”建设,具体是依托县域社区的药店整合伤科类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大单品气雾剂销售额14.53亿元,同比增长20.9%,药膏、胶囊、创可贴等也实现上涨。

  换句话说,华为系的力量注入打出一套组合拳:通过线上渠道发力新品销售,线下以下沉方式挖掘大单品的潜在市场。至少,这套打法目前取得积极成效。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