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4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2025年11月13日,钱塘江畔潮声未歇,一场关于财富、金融与文明走向的深度对话在杭州黄龙饭店展开。这场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办的“钱塘对话”,以“财富金融文化的互鉴与创新”为主题,恰逢钱塘江金融港湾规划建设十周年,既是对浙江十年金融改革路径的系统回望,也是在全球技术革命与资本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对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一次深度探讨。
论坛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圆桌论坛一聚焦“金融港湾的发展与差异化”,探讨在全球金融格局重构背景下,杭州如何打造具有国际辨识度的金融高地;随后的对话“AI是泡沫还是革命?”直面技术热潮中的理性追问;圆桌论坛二“‘AI+’赋能产业升级”则进一步将讨论落向实体经济,审视技术如何真正嵌入产业肌理、重塑价值链条。三场讨论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一条从资本逻辑走向文明共生的思考路径。
金融港湾:从物理集聚到制度与文化的“软联通”
“金融港湾并不是一个物理实体的区位概念,更多是一个信心的汇聚。”纽约商品交易所理事会主席William Purpura在圆桌论坛一开场便点明要害。这一观点,与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主席郑传焮在致辞中提出的“让财富回家”形成微妙呼应——财富不应只是账面上的数字,而应回归“服务于人、滋养文明”的本源。
杭州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的十年,正是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的过程。浙江省政府参事钱水土回忆,2015年时任省长李强首次提出该构想,初衷正是破解浙江民营经济“低小散”的结构性困境,推动“科技+资本”双轮驱动。十年间,从财富管理中心、私募基金走廊,到如今聚焦智能金融,钱塘江金融港湾已初具形态。
但如何在全球金融版图中找到差异化定位?嘉宾们不约而同指向“制度适配”与“文化软实力”。
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陈企业以新加坡为例指出,其金融中心地位“纯属意外”,但能持续壮大,靠的是高度透明的治理文化、严格的合规披露机制,以及对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保障。他坦言,新加坡在加密资产等领域推进审慎,“不是不开放,而是不愿冒系统性风险”。这种“谨慎创新”的态度,恰恰与中国当前强调金融“稳中求进”的监管基调形成共振。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则从空间经济角度提出,智能时代下,金融聚集区正从“大集中”转向“大聚集、小扩散”——即核心平台高度集聚,服务网络广泛弥散。他认为,杭州应抓住“金融平台+金融人才”双轮驱动的战略机遇,利用其在移动支付、区块链、智能投顾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打造全国新金融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嘉宾强调,金融港湾的成功不能仅靠市场自发,政府“有为”至关重要。钱水土直言:“无中生有,必须靠政府顶层设计推动。”而陈企业则提醒,公务员体系必须具备“跟上技术迭代的胆识”,否则将成为创新的制度瓶颈。
AI是泡沫还是革命?答案藏在产业的真实闭环中
如果说金融港湾关乎“资本如何流动”,那么AI则关乎“价值如何创造”。在“AI是泡沫还是革命?”对话环节,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主持的这场讨论,试图撕开喧嚣表象,直击技术落地的本质。
“泡沫就是无法商业变现,无法拿到投资回报。”中控技术高级副总裁莫威一语中的。他以中石油兰州石化项目为例:通过AI优化控制系统,一年为企业创造2000多万元收益;在煤化工领域,AI将气化炉碳排放降低2%。这些并非概念演示,而是实打实的降本增效。
这一观点得到多方佐证。蚂蚁集团AGI原生应用负责人马静、强脑科技副总裁张胜男等均强调,AI价值不在于生成多少精美或流畅文案,而在于能否嵌入企业核心流程,成为“数字员工”。正如王忠民所言,AI正从“工具”进化为“工
然而,泡沫的阴影依然存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颜阳在后续圆桌中指出,2022至2024年,AI确实经历了一轮“全民自嗨”阶段:大量应用停留在内容生成层面,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但2025年起,风向已变,AI已从“写PPT”进入“做产品”阶段,产业深耕成为主旋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AI coding的商业化落地。可达智灵CEO张宇透露,其团队80%-90%的代码由AI生成,公司本身即是AI研发提效的最佳例证。他预测:“2025年是AI赋能研发的元年,三年后,不用AI做产品研发的企业将难以竞争。”
这一判断背后,是算力基础设施的快速演进。张宇指出,DPU与GPU、CPU共同构成新一代算力三角,而英伟达等巨头正通过全栈布局构建技术壁垒。算力成本的下降,为AI在工业、金融、研发等重场景的渗透提供了可能。
“AI+”赋能产业升级:效率之外,更要思考伦理与分配
如果说“AI是泡沫还是革命”聚焦于技术的真实价值,那么“AI+赋能产业升级”圆桌论坛则将讨论引向更深层的现实命题:当AI从工具演变为“数字员工”,它不仅提升效率,更在重塑财富分配、劳动结构乃至社会关系。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潘士远率先抛出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当机器人替代大量非熟练劳动力,谁来消费?当资本回报率持续上升,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社会财富不平等是否会加剧?
潘士远指出,若放任“机器人密集型企业”无序扩张,可能导致“生产效率提升,但社会总需求萎缩”的悖论。他建议,应前瞻性研究“机器人税”等政策工具,以平衡效率与公平。
恒生电子副总裁江勇慧则从金融实践角度回应了这一张力。她坦言,AI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但正在深刻重塑流程逻辑与数据使用方式。恒生已在投研、运营、合规、投顾等场景落地多个大模型应用,但目前仍处于“学习人”“辅助人”阶段,远未达到“超越人”的程度。她强调,真正的“AI+”不是技术单向驱动,而是业务端提出真实痛点,技术端协同构建解决方案,“只有当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AI才能真正嵌入价值链条”。
而随着AI渗透加深,伦理与安全风险亦日益凸显。潘士远特别警示了一种新型垄断形态——“算法合谋”:企业通过AI自动调价,在无需人为沟通的情况下达成市场默契,规避监管审查。此外,AI提供的情绪价值正悄然改变人际交往方式。他观察到,年轻人越来越多依赖AI获取情感陪伴,“谈恋爱、结婚、生育”的人生节奏被推迟,或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
对此,Five Wall Productions创始人JohnJoseph提出“责任锚点”:“我们无法向机器问责,所以必须保持与‘人’的连接。”他开发的AI财务助手,旨在为普通工薪阶层提供无偏见、可操作的生活决策支持,而非制造焦虑或诱导消费。
这场讨论清晰地传递出一个共识:AI赋能产业升级,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社会账、伦理账。技术越是强大,越需要制度与人文的“刹车”与“导航”。
在技术狂潮中,守住“财富向善”的文明底线
回望整场“钱塘对话”,一个清晰的主线浮出水面:无论是建设金融港湾,还是拥抱AI革命,其终
正如郑传焮副主席所言:“财富不是敌人,金钱本身也没有错,它只是走得太远,忘了回家的路。”他呼吁,让财富从“资本逻辑的单向狂奔”回归“文明共生的温暖归途”。
在AI与金融双重变革加速交汇的今天,这一提醒尤为珍贵。技术可以重塑产业,资本可以激活创新,但唯有文化与伦理,才能为这场狂飙提供方向与刹车。钱塘江的潮水奔涌不息,而人类文明的航船,仍需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责任之间,找到那条可持续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