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 > 正文

洋品牌 “卖身”潮,黄金时代落幕了?

发布时间:2025-11-19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市场竞争白热化之际,全球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近期选择交出其在华业务的控股权。11月4日,其将中国区业务60%股权卖给了博裕资本,自己只保留40%并交出运营权。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此前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已经直营了近10年。

  11月10日,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CPE源峰将向合资企业注入3.5亿美元的初始资金,获得合资公司83%股权。

  无独有偶,近期哈根达斯母公司亦传出拟出售中国门店业务、引入本土投资者的消息。而在更早前,中信资本收购麦当劳中国、春华资本战略投资百胜中国。

  从Costa Coffee中国,到迪卡侬中国区部分股权,众多外资消费品牌正在寻求出售或调整中国业务。

  外资品牌正在集体把资产负债表“做轻”,而接盘的几乎清一色是人民币基金——博裕、CPE、红杉、高瓴,甚至不乏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身影。这一幕与2012年前后的“外资高歌猛进”形成锋利对照,那时星巴克一年能在中国开500家店,同店增长双位数,资本故事的关键词是“美国渗透率”。

  真正让外资品牌“怯场”的并非度财报,而是中国餐饮赛道竞争模型的系统性迭代。2017年以前,星巴克、汉堡王们面对的是“同城对手”——真功夫、吉野家、太平洋咖啡,品牌拼的是谁家的商业地产拿得准、供应链规模大、员工流失率低。

  但近几年来,对手名单突然变成了喜茶、瑞幸、库迪、蜜雪冰城、塔斯汀、华莱士,以及无数区域茶饮、现制咖啡、中式汉堡“白牌”。后者用“外卖+小程序”把坪效极限压缩到3平方米日销500杯,用“加盟+数字化”把总部人员缩减到百人以内,更用“鲜果+鲜奶+国潮包装”把消费者对“美式快餐”心智撕出一道口子。

  本土品牌以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数据显示,超60%的中国消费者倾向平价咖啡品牌,而星巴克的单杯均价为37元,相比之下,瑞幸的客单价仅为14.58元,这种价格差距使得星巴克在吸引消费者方面处于劣势。

  此外,星巴克的供应链优势逐渐被稀释。随着竞争对手店铺数量和销售额的增长,星巴克的供应链能力受到挑战,进一步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的份额仅有14%,远落后于瑞幸的35%和库迪的18%。

  虽然在刚刚发布的2025财报中,星巴克中国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其中第四季度营收达到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开店总数也来到8011家。但相比之下,瑞幸的业绩更好。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瑞幸咖啡总净收入为123.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47.1%,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总数达到26117家。

  比起星巴克,汉堡王的“卖身”并不让人意外。汉堡王在华门店仅约1300家,不到麦当劳肯德基的零头;去年,汉堡王中国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仅约40万美元。

  在本次交易中,汉堡王中国旗下全资关联企业将签署一份为期20年的主开发协议,该协议将授予其在中国独家开发汉堡王品牌的权利。交易完成后,RBI将保留约17%的股权。该笔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

  合资公司成立后,初始的3.5亿美元用于餐厅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以及运营能力提升。根据整体规划,双方计划将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规模从目前的约1250家,拓展至2035年的4000家以上。

  交易也反映出外资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近年来,外资餐饮品牌在华发展面临租金上涨、人力成本上升、本土竞争加剧等挑战,部分品牌选择通过股权合作或加盟模式降低资本开支、提升运营灵活性。以麦当劳中国为例,其于2017年将80%股权出售给中信资本、中信资本联合体,加速在华扩张,门店数量从2017年的2500家增至2025年的超7000家。

  高回报的背后,是资本对“洋品牌” 的成功盘活。麦当劳中国被收购后,迅速完成数字化改造,坪效大幅提升;本土化采购比例提高,成本有效降低;同步推出油条等本土化产品线,更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经营效益显著改善。

  更深层的变量来自地产逻辑逆转。过去二十年,外资品牌是商场招商手册里的“首层锚点”,星巴克、ZARA、H&M一起构成“客流发动机”,于是可以享受“战略品牌折扣价”。如今,商场首层最抢手的是华为、比亚迪、泡泡玛特。

  故事还有另一面:外资品牌并未“躺平”,而是把剩余筹码押到更高阶的赛道。星巴克保留了华东、华南的咖啡烘焙工坊和“星巴克臻选”品牌,这些门店客单价55元以上,毛利率比常规店高8个百分点,它想证明“高端体验”仍有人买单。

  因此,所谓“撤退”未必是溃败,更像是一次资产负债表的重置。星巴克仍持有40%股权,并保留品牌授权与咖啡豆采购权,博裕资本接过去的主要是4000多家门店的租约、人力和装修折旧——这些都是重资产、重运营、重合规的“苦活”。汉堡王同理,CPE源峰拿到的83%股权对应约1300家门店,但品牌授权仍归RBI集团。

  据行业数据,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仅为欧美市场的十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与消费习惯养成,咖啡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星巴克计划通过多场景门店模型及本地化产品创新,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提升市场渗透率。

  换言之,外资品牌把“资本性支出”甩给PE,自己退守“轻资产收租”高地,既回笼现金、熨平汇率波动,又把未来五年最不确定的地产租金、人工社保、食安合规风险转嫁给更懂本土游戏规则的财务投资人。

  市场分析指出,未来出售部分股权的外资消费品牌将越来越多。核心原因在于外资品牌母公司虽然面临增长乏力和本土品牌赶超的双重焦虑,但是中国市场规模大、潜力足,完全退出并不现实。因此,“出售部分股权、引入本土资本联合运营”成为最优解。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