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业界 > 正文

机器人真的超过“人脑”了?私募圈排名有了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16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而且过去一年间,该机构管理规模显著上涨,从0-5亿元区间晋升至5-10亿元区间。从微型私募顺利变身小型私募,并且展开与私募巨头的正面竞争。

  起码在投资回报的数字上,这家私募的“机器人”业绩战胜了多个量化大厂的基金经理们。

  先来看看下面这张“冠军产品”的净值曲线图。

  该产品年内300%一线月下旬之后实现的。

  在今年9月之前,这只产品曲线走势相对“平稳”。但该产品的净值曲线月下旬准时起跳、大幅拉伸,完全踩准了A股展开凌厉反弹的时点。

  从产品名字观察,该产品含有CTA字样,意思就是主打商品期货策略,并非A股权益多头策略。

  然而,这只产品的业绩表现,却和A股上次市场的变动暗暗相合。

  和CTA“巨子”拉开距离

  上述产品的基金管理人是北京一家小型私募,规模不及10亿元,但其年内业绩在私募排行榜上居最前列。

  这样的业绩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一个推测是,依靠商品期货市场的斩获。

  商品期货的重要表征“南华商品期货指数”今年初至11月29日的回报率为负值。

  如果这只产品投向了商品期货,必须要很善于把握个别品种的超级涨幅。

  据私募排排网,一家规模超600的量化大厂,旗下商品期货策略年内收益“仅”为9.7%。

  资事堂梳理数据发现:截至11月末或12月第一周,在三方平台有数据展示的量化私募CTA产品,年内收益最高为32.66%,另有数家斩获了十几个百分点的收益。

  这么一看,小私募在商品期货领域一举“战胜”百亿量化大厂。

  实际上,这背后另有故事。

  这家“战胜”量化大厂的小私募,在一年多前,公开转向使用AI机器人操盘。

  当时,该机构自称通过“使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投资体系进行了重塑并落实到了实践,还自称“拥有业界少有的AI原生投资体系”。

  但这家私募的创始人背景,却多少让人“惊奇”。

  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显示:这家私募创始人早年曾在北方某自治区中学担任团委助理。之后他在江苏省一家投资有限公司,担任金融交易员一职,旗下全职员工仅有十几个人。

  从以上信息,我们看不出这位创始人有大厂技术极客的背景。

  国内大厂还不敢“全AI”

  相比之下,国内技术能力更强的量化大厂们,比如实控人直接投资AI大模型的幻方量化团队,似乎也未宣布过全面“AI”的投资策略。

  另外,规模和名气在国内排名更靠前的,超百亿级主观多头私募机构中,目前也未有明确亮出AI基金经理的。

  所以,对于这家机构的理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执行AI的深度,外界保持了关注但谨慎的态度。

  机器人操盘“参差不齐”

  有趣的是,今年11月,这家“领跑”私募机构披露更加“玄乎”的策略升级。

  号称后一次升级会覆盖价值投资、阿尔法以及CTA产品线。

  资事堂进一步发现:这家小型私募“培养”的机器人,操盘不同策略的产品的水平不一。

  第三方统计显示:该公司机器人操盘的价值投资策略产品,年内收益实现了翻倍,另一个中性对冲策略同期收益不到五个百分点。

  另外,今年7月,这家私募还曾公开招聘首席人工智能官招聘,但相关内容却提及“提高公司生产力,降低运营成本”。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