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业界 > 正文

坚持到底,歌尔微港股冲刺谁在吃肉?

发布时间:2025-08-18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歌尔微向苹果提供MEMS传感器/SiP封装件,再由歌尔股份组装成AirPods等终端。这种Buy and Sell模式,即苹果采购芯片后转售给歌尔微封装,最终由歌尔股份完成整机组装,实为隐蔽的代工链条,公司的独立经营能力存在质疑。

  尽管歌尔微自称公司是MEMS解决方案提供商,但其业务实质已接近高阶代工厂,公司技术储备主要集中于中游封装环节,上游芯片设计与下游品牌渠道均受制于苹果与英飞凌。

  监管层在A股审核中就反复追问这一问题,要求歌尔微说明与母公司的切割是否彻底,并详细解释关联方代销、代采的金额匹配性、定价方法及其公允性。深交所还特别关注了公司与英飞凌的长期供货协议,要求评估是否存在芯片断供风险。这些问题在港股IPO中依然存在,中国证监会在境外上市备案反馈中,明确要求歌尔微说明前期A股上市撤回原因及是否对本次H股发行构成重大影响。

  低价入股与技术含量间的矛盾

  歌尔微的高估值与其技术实力之间的落差,或成为市场另一较大的争议点。2020年9月,时任歌尔微电子董事长的姜龙及董事兼总经理的宋青林通过增资方式,以每股2元的价格获得大量公司股份。仅仅半年后,2021年3月,外部投资者以每股35.49元的价格入股,对应投后估值206.5亿元。这一巨大的价格差异引发了市场对入股合理性的质疑。

  从公司公告看,此次低价增资被明确定义为股份支付,属于股权激励性质。姜龙作为歌尔股份资深高管,在歌尔微孵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宋青林作为MEMS技术专家,是歌尔微的技术灵魂人物。从激励核心人才的角度,低价入股具有一定合理性。但2元与35.49元的巨大价差,仍让人质疑这样的增资安排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以及是否侵害了母公司歌尔股份其他股东的权益。

  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此高的估值又是否与歌尔微实际技术含量相匹配呢?研发投入方面,歌尔微2020-2022年研发占比为6.46%-8.27%,低于国际头部科技企业普遍超过8%的水平。技术构成上,歌尔微虽聚焦MEMS传感器封装与SiP模组,但核心芯片却依赖外购,上游设计能力并不强。

  这种技术结构与对单一供应商及客户的依赖,直接导致歌尔微毛利率受压,使得公司议价能力较弱。Wind数据库显示,歌尔微主要供应商英飞凌的毛利率长期高于40%,而歌尔微毛利率最高的2024年,其毛利率也仅为22.1%。创业板申报时,歌尔微披露的6家可比公司中,公司的毛利率也低于行业均值。

  当一家企业既无法自主定义产品,又无法掌控核心元器件,其宣称的技术壁垒便显得单薄。尤其在消费电子行业周期下行时,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模式将放大其经营风险。监管层在A股审核中曾多次问询毛利率波动、议价能力、盈利持续性问题,这些问题在港股IPO中同样需要歌尔微解答。

  歌尔微二次递表港股,虽避开了A股更为严格的独立性审查,但其业务模式的根本缺陷并未改变。当一家企业62.3%的收入来自单一客户,近半数的核心芯片依赖英飞凌,其宣称的技术领先与高估值便显得根基不稳。在当前资本市场更加注重硬科技含量的背景下,歌尔微能否向香港投资者讲好一个独立、可持续的技术故事,或将决定其二次闯关能否成功。对于投资者而言,分辨真创新与伪成长,或许比追逐短期估值更为重要。

温馨提示:所有理财类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