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8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据披露,曾被视为英伟达重要支持者的日本软银集团,已悄然清仓了英伟达全部持股,变现金额接近6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软银的减持并非孤例,风向的转变似乎更为普遍。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在三季度报告中,也显著调低了对英伟达、谷歌、微软等AI核心玩家的持仓。甚至,与微软渊源深厚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信托,也完成了一笔创纪录的股票出售,规模占其持仓的近三分之二。
巨头的一连串减持动作,引爆了市场长久以来的疑问。“聪明钱”正在集体撤退吗?这场由人工智能点燃的科技股狂欢,是否已经走到了泡沫破裂的边缘?
高位警报:巨头撤离与市场的“信仰”动摇
“高处不胜寒”,这句话或许是对过去三个月美股AI企业股价走势的最好注脚。作为本轮AI浪潮的“总龙头”,英伟达的股价在前期高歌猛进后,进入了一段剧烈的高位震荡期。近期,其股价屡创新高,但不久后又出现了深度回调,多空双方的博弈已清晰可见。与此同时,微软与谷歌等平台型巨头的股价虽相对稳健,但上涨的幅度也明显趋缓,市场似乎正在重新校准预期。
重要股东们的密集减持,则放大了市场担忧的情绪。梳理近期的公开信息,这波减持潮呈现出范围广、分量足的特点,其信号意义或也各有不同。
软银集团这位英伟达战略投资者的“清仓式”退出,无疑是其中最具冲击力的。软银集团作为曾在英伟达低谷期大举买入的长期投资者,其“清仓式”减持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对当前公司估值不再抱有更高预期的强烈信号,这很大程度动摇了部分投资者的长期持股信心。
在软银集团减持之外,以雷·达里奥的桥水基金为代表顶级基金也进行了普遍的调仓。华尔街的许多对冲基金在2025年第三季度普遍对“科技七巨头”进行了减持,以调整仓位。近日,蒂尔宏观基金也清仓了英伟达的股票,而其创始人彼得·蒂尔有着“硅谷风投教父”的称号。这反映出,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专业投资者倾向于对前期涨幅巨大的高估值成长股所进行的防御性调整,以控制风险敞口。
此外,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信托,作为关联方,对微软的股票进行了大幅减持,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虽然该基金会有其慈善捐赠和资产再平衡的特殊需求,但其罕见的减持规模,依然让市场感受到了一丝寒意。
这些重量级玩家的行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了市场的层层涟漪。这些机构减持的直接影响是放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并时常引发短期的跟风抛售。每当有影响力的减持消息披露,相关公司的股价往往会应声下跌,波动性显著加剧。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这些减持为市场上关于“AI泡沫”的叙事提供了佐证。当这些减持被视为行业风向标的顶级资本选择离场时,投资者会更加审慎地去审视AI股票估值背后的合理性、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等核心问题,这无疑为AI巨头股价的进一步上涨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天花板”。
狂热的基石:“卖铲人”的盛宴与“循环”的隐忧
要想了解美股AI企业是否出现了泡沫,就需要探究过去两年,美股AI公司股价惊人涨幅究竟建立在怎样的逻辑之上。
简单来说,这是一场关于生产力革命的宏大叙事。在这场新的“淘金热”中,最先赚得盆满钵满的,是那些提供基础工具的“卖铲人”。
英伟达无疑是这轮叙事中,最成功的“卖铲人”。公司的GPU芯片成为了训练和运行AI大模型的“算力基石”,几乎是所有科技公司入场AI赛道的必需品。只要AI的军备竞赛仍在继续,市场对英伟达GPU的需求就近乎于“刚需”。这种独特的市场地位,使其业绩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也为其看似令人咋舌的估值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2024财年,英伟达的收入与净利润就分别出现了114.2%与144.89%,其销售毛利率也达到了74.99%高值。
除了硬件层的“卖铲人”外,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平台层巨头则通过其强大的云服务,为AI的落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企业将AI能力深度整合进自身的软件生态与云计算平台中,为企业开辟了全新的增长曲线。无论是微软的Copilot,还是谷歌的AI,都向世界展示了AI作为底层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巨大潜力。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景象之下,一种互相投资式“循环”增长的隐忧也逐渐浮出水面。市场敏锐地作为算力核心供应商的英伟达,同时也是AI领域最活跃的风险投资者之一。这引发了一种担忧,英伟达的高增长是否存在一种“循环收入”模式?即英伟达向AI初创公司投资,而这些公司再用获得的资金回头购买英伟达的GPU。
这种模式的争议在于,这些交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支撑了市场的需求,让企业财务报表显得异常亮眼,但其增长的“含金量”和可持续性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部分投资者认为,这可能掩盖了真实、有机的市场需求,一旦外部融资环境收紧,这些依赖“输血”的初创公司购买力下降,或将直接冲击上游算力企业的收入。当然,也有投资者认为,这并非简单的财务游戏,而是英伟达着眼于未来,构建和锁定其CUDA软件生态、加速全行业创新的高明战略。
泡沫还是革命企业基本面能否“接住”狂热?
此轮AI公司股价大幅上涨,是否是泡沫。这一争论,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企业基本面,去探究这些公司的商业逻辑与盈利前景,能否支撑当前的狂热?市场对此已形成了鲜明的两大阵营。
赞同泡沫的人认为,典型的投机泡沫正在形成。持有此观点的市场人士,包括以成功预言2008年金融危机而闻名的迈克尔·伯里,认为当前的市场狂热与历史上的泡沫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赞同者推论的逻辑主要有,当期AI公司的估值与基本面已脱节。目前许多AI公司的股价飙升速度,已远远超过了其当前利润的增长。市场似乎正在为未来数十年的潜在增长提前定价,这让人联想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些股价大幅上涨,却只有概念却没有盈利的公司。
同时,这些投资者还认为,目前AI企业的资本支出是不可持续的。当前,科技巨头们正投入数万亿美元进行“AI军备竞赛”,大规模的资本支出吞噬了这些公司的自由现金流。美国银行的分析师警告称,这种严重依赖融资和现有利润的增长模式,如果迟迟不能转化为超额回报,将难以持续。
此外,市场还担忧,AI技术到底能不能转化为企业的利润。 AI技术如何有效转化为持续、可观的利润,对许多公司而言仍是巨大挑战。即使是其中的龙头OpenAI,在技术进步之外,仍为客户与盈利而苦恼。尤其对于应用层的众多初创公司,这些企业大多缺乏完整的商业闭环,甚至仅仅是巨头API的“包装商”,护城河极浅。就连OpenAI的CEO山姆·阿尔特曼也坦承,AI领域存在泡沫迹象,“有人会受到伤害”。
当然,也有部分投资者坚决看好AI行业未来的发展。他们认为,此轮行情不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重演,AI技术引发的一场生产力革命正在发生。以韦德布什证券分析师丹·艾夫斯为代表的“多头”则坚信,将本轮AI热潮与互联网泡沫简单类比是“刻舟求剑”。
反驳的逻辑主要有,此轮AI行情的主角是盈利巨兽,而非概念公司。 本轮AI浪潮的领导者,是微软、谷歌、英伟达等全球财务最稳健、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这些公司拥有坚实的“现金牛”业务,足以支撑长期的AI投入。正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所指出的,此轮AI浪潮,与90年代那些仅仅停留在“想法”层面的公司有着本质区别。
同时,这些公司的估值上涨有真实盈利的增长支撑。 以英伟达为代表的公司,其收入和利润在过去一年实现了翻倍甚至数倍的增长。高估值的背后,是其前所未有的盈利增长速度。只要这些公司的增长能够持续,就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泡沫。
此外,AI技术已进入广泛应用的阶段。目前, AI正在代码编写、客户服务、药物研发等领域创造切实的经济价值和生产力提升。全球咨询巨头麦肯锡预测,生成式AI每年可能为全球经济增加数万亿美元的价值。这并非遥远的承诺,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正在真实地发生。
或许,真相并非泾渭分明。当期,市场面临的可能不是一个整体性的泡沫,而是一个结构分化的市场。泡沫确实存在,但更多集中在缺乏核心技术、商业模式不清、过度依赖融资烧钱的应用层初创公司;而核心企业的狂热,背后有着一定的业绩基础和清晰的商业逻辑作为支撑。
因此,近期重要股东的减持,或应被看作是市场情绪从泥沙俱下的狂热追捧,转向对长期价值和短期风险进行理性再评估的标志。AI作为一场深刻的生产力革命,其长期价值或许毋庸置疑,但通往未来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AI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