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8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川渝风味面馆龙头企业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11月27日向港交所正式提交招股说明书,离“中式面馆第一股”仅一步之遥。这份正式招股书一经披露,站在公司背后的基石资本团也浮出水面。
令市场惊喜的是,这份名单“星光熠熠”。根据公告,5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了本次基石投资,包括高瓴资本、海底捞、君宜资本、晟盈投资、Zeta Fund等,涵盖顶级私募、战略产业资本及知名长线基金。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2,200万美元,约占募集资金总额25%。
国内面店千千万,连锁公司也不在少数,遇见小面何以获得向来“惜投”餐饮业的高瓴资本的青睐?鲜少参股同行的海底捞又为何会“押注”其中?
翻阅招股书发现,遇见小面突破传统面馆的成长边界,公司高度标准化的可商业模式,以及未来广阔的成长空间,正是这些资本青睐的核心逻辑。
营收净利双高增,现金流充沛筑牢根基
遇见小面是一家发源于广州的现代中式面馆经营商,公司2014年成立。历经11年时间,公司仍处于发展的快车道,这是高瓴资本、海底捞等基石投资者参股的第一大原因。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4年商品交易总额计算,遇见小面已是中国最大的川渝风格面馆运营商、中国第四大中式面馆运营商。在前十中式面馆运营商中,公司斩获2022-2024年GMV复合年增长率第一的成绩。
有别于餐饮行业在大众心中稳步增长的固有印象,遇见小面财务数据呈现成长型“科技股式” 爆发。
营业收入方面,遇见小面三年三级跳,营收规模爆发性增长。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18亿元,到2023年突破8亿元关口,同比增长超过90%;2024年站上11亿元,同比增长44.21%。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6.2%。
在高基数之上,遇见小面2025年上半年依然取得了7.03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33.77%。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在2024年中国前十名中式面馆运营商中,遇见小面2022年至2024年最高的商品交易总额复合年增长率。
盈利端表现更亮眼。公司2022年尚处于亏损状态,到2023年公司便一举扭亏,实现了4,591.40万元的净利润,2024年盈利能力持续巩固,净利润增至6,070.00万元。
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实现净利润4,183.40万元,同比增长95.77%。经调整净利润达5,217.5万元,同比增长131.56%。这远高于营收增速。
在成长性高的同时,遇见小面依然保有餐饮行业充沛的现金流优势。
遇见小面2022年至20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为1.05亿元、2.45亿元和3.14亿元。
2025年上半年趋势依然良好,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达2.02亿元,同比增长38.36%。考虑到上半年春节的因素,公司现金流下半年或表现更优,全年有望站上4亿元之上。
规模化扩张与标准化运营双轮驱动
遇见小面已成为行业内少数实现“规模化”与“标准化”并行的标杆,这是其被高瓴资本、海底捞等资本选择的第二大原因所在。
首先,门店数量增长快,奠定规模化优势。
门店扩张是拉动公司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发现,在过去三年里遇见小面保持着至少“每4天一店”的开店速度。
2022年,遇见小面门店170家。最新数据显示,公司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共有餐厅465家,较首次披露招股书时的451家又新增了14家店。三年期间年均新开店超过90家,还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准备阶段。公司预计本年度末餐厅总数将突破500家。
这种密集开店策略有助于遇见小面抢占市场份额并优化供应链成本,规模效应的初步显现。
从2022年到2024年,公司连续三年在中国所有连锁餐厅的重庆小面、豌杂面和酸辣粉的线下销量方面排名第一。
与连锁餐饮行业相似,遇见小面包括直营和特许经营的加盟两大商业模式,不过公司对加盟店策略更稳健。
遇见小面在成立第六年才放开加盟,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有86家特许经营餐厅,占比不到二成。
在中国,如果知名餐饮品牌放开加盟限制,门店数量可以呈几何级增长,规模激增不在话下。但遇见小面并没有选择这种激进的扩张方式。
其次,高度标准化管理是扩张的“底气”。
尽管遇见小面开店速度较快,但精于质而非仅重于量,易于的、高度标准化的商业模式是核心所在。
据介绍,公司对所有门店实行总部集中管理,构建覆盖菜品研发、采购、供应链、选址建店、运营支持、人员培训、市场营销与品控等全链条的标准化、体系化与数字化管理体系,确保品牌一致性在扩张中不被稀释。
“标准化管理是我们在不同市场和地区确保品牌一致性、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基石之一。”遇见小面表示,公司在所有遇见小面餐厅均提供风味、份量、食品质量和供应时间方面一致的用餐体验。
在管理方面,遇见小面为连锁餐厅管理的每个关键环节制定了一套综合系统。通过评估机制量化了餐厅运营中的关键指标,如客户服务、班次安排、菜品管理、人员管理、食品安全、财务管理和库存管理。
在供应链方面,公司依托蜀海中国领先的供应链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全国配送网络,同时公司运用数字化监控手段进一步提升品控效率。
在数字化方面,遇见小面利用过往交易数据,以此实施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定制化营销活动。从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可见,数字化对降本增效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标准化、系统化和数智化,三种高效模式结合之下,招股书显示,公司直营店平均投资回收期约14.9个月,首次盈亏平衡通常在开业两个月内达成,为规模化扩张奠定基础。
“我们在质量控制、用餐环境管理、客户反馈分析和销售预估方面的技术应用,使我们能够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改善顾客的整体用餐体验,并加快将现有成功到更多餐厅。”遇见小面表示。
千亿赛道掘金,多维度打开增长天花板
这种高速增长可持续吗?发现,不论是行业机遇,还是公司自身布局,遇见小面还有较大挖潜空间,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首先,行业集中度低,成头部企业发展机遇,川渝风味将领跑行业增长。
从行业格局来看,中式面馆市场呈现典型的“大行业、小企业” 格局,店铺遍布街头巷尾,市场集中度极低。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式快餐占2024年中国整体餐饮服务市场约17.6%,其中前五名企业合计仅占3.0%市场份额。
中式面馆为中式快餐市场的主要板块,市场份额约为29.8%。作为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遇见小面市场份额也只有0.5%。
这种高度分散的行业现状正是头部企业发展的巨大机遇。
弗若斯特沙利文指出,通过标准化运营、高效及可扩展模式脱颖而出的企业及机构,凭借数字化整合及实惠的价格,为追求快速服务和即食菜肴的消费者提供稳定、快速及方便的用餐体验。
从增长趋势来看,作为中式快餐的核心板块,面馆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显著,细分赛道中川渝风味表现突出,领跑行业增长。
弗若斯特沙利文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及外出就餐消费者比例的增加,中式面馆将进一步加速增长。到2029年,其总商品交易额将达5,100亿元,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9%。
其中,以川渝风味为主的中式面馆将表现最为突出。这一细分市场总商品交易额预期2029年将达至1,357亿元,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3.2%,是区域风味面馆中增速最高的品类。
这种趋势为川渝风味面馆中市占率第一的遇见小面提供了发展良机。
其次,全国化进程及下沉市场的探索,打开增长天花板。
遇见小面虽发源地在广州,其餐厅多位于中国东部及南部,超过一半餐厅位于广东省。这种区域集中的状态,意味着,广东以外的地区皆属“蓝海”,可成为公司未来业绩的增长点。
“食在广州”,广州向来以“美食之城”著称,当地餐饮业竞争激烈。遇见小面能在美食聚集地站稳脚跟,并实现快速发展,说明公司根基之扎实。
站稳美食高地后,更易于遇见小面全国化的推进。
同时,遇见小面现有门店以一线城市为主,二线及以下城市成为布局新方向,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遇见小面直营餐厅中二线家。
非一线城市的租金成本更低,有助于公司优化单店盈利成本。
不论是全国化进程,还是下沉市场的布局,在经营模式可有效的基础上,这都不是遇见小面扩张难点。上市融资成功后,有了全球资本的加持,便易于遇见小面在更稳健的财务状况之下经营。
第三,加盟模式“慢工细作”,释放增量空间。
在过往,遇见小面谨慎扩张加盟店,这也为公司留下一张“好牌”。随着全国化进程的加快和下沉市场的深入,加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插旗手段。
遇见小面将加盟模式列为未来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公司设定了高标准的加盟门槛,以确保品牌一致性。这种谨慎态度有助于长期品牌建设,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风险。
2026年至2028年公司计划新开约150至180家、170至200家及200至230家新餐厅,三年累计新增门店约520至610家, 目标在2028年前实现千店规模。
第四,外卖赛道机遇来临,数字化场景延伸服务范围。
外卖正成为中式面馆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数字点餐和外送平台的普及推动了中国中式面馆的繁荣。
遇见小面与外卖业务天然适配。
一方面,标准化供应链体系,可确保外卖菜品的口感、份量与堂食一致,解决传统面馆外卖“品质不稳定” 的痛点。
另一方面,成熟的数字化系统可直接复用至外卖运营,实现订单高效处理、用户精准触达,同时通过数据优化配送时效与菜品结构。
外卖场景能有效拓展消费边界,覆盖午餐办公、夜宵加餐等堂食之外的需求,提升单店坪效与营收天花板,尤其适配下沉市场的消费习惯。
赴港上市前,在基石资本加持之下,遇见小面已完成了快速的成长与积累,一旦完成港股上市,头部品牌影响力上升,公司或进入下一个快车道。畅想一下,有着国际资本视野的遇见小面,为何不能把这碗中式小面卖向全球呢?
最新的消息是,遇见小面新加坡首店有望在12月底开业。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