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6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今年7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38岁、体型肥胖的男子。该患者为获取外卖平台“羊毛”频繁点奶茶代餐,正餐摄入量锐减,短短两个月内体重骤降至75公斤,并出现多饮多渴等症状。就诊时其空腹血糖高达15mmol/L,达正常值上限的2.45倍,最终被诊断为糖尿病。
据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龚维坤主任医师介绍,近一周已接诊3例类似病例,均为年轻男性,均存在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生活作息不规律、突然消瘦伴严重口渴等症状。
有医生向信风表示,虽然短期内大量饮用奶茶与糖尿病之间尚无直接因果关系,但确实存在理论上的相关性。
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内分泌医生告诉信风:近期接诊中发现部分患者有长期饮用奶茶的习惯,我们初步判断正是长期过量摄入奶茶,引发了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但由于这些患者常同时暴饮暴食,虽然难以完全归咎于奶茶,但大量饮用奶茶确实增加了罹患此类疾病的风险。”
这意味着,万店经济与外卖大战之间共振的低价内卷,不仅有可能对传统的线下实体形成挤出式冲击,更廉价甚至零成本的含糖茶饮供给,更有可能对消费者的长期健康带来隐患。
茶饮与零食站上万店规模的资本繁荣,实则建立在我国已刻不容缓的居民超重肥胖问题频发的严峻形势之上。
肥胖和体重管理已是我国卫生健康部门在着手应对的社会难题。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这是我国首度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
该方案计划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为超重肥胖等重点人群提供全流程健康管理。
当下建立在廉价基础上的含糖食饮供给与内卷,不但快速的对行业利润带来挤出效应,还可能对居民的体重健康管理下来负外部性影响。
更低的价格和更大的消费量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自身健康风险,更可能成为全社会卫生支付系统的隐性负担。
长期摄入过多的糖份所引发的代谢紊乱如同多米诺骨牌,首当其冲便是胰岛素抵抗。
作为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会引发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并发症。
例如胰岛素抵抗与乳腺癌便有着密切联系。
据美国癌症协会披露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对1328例乳腺癌病例进行近20年的随访发现,在绝经后女性中,较高的胰岛素抵抗与乳腺癌发病率显著升高以及乳腺癌后[*][*]风险显著升高相关。
最常见风险之一,正是糖尿病现象的高发。
据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研究,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病数达到2.33亿人,较2005年的8848万增长了超1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从7.53%飙升至13.67%,年均增长速率达到3.36%。
高糖食饮之下,相关风险的持续放大加重了社会成本。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24年我国的糖尿病总支出达到1.2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超5成,这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部分城市对此已是“不堪重负”。
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对中国东部某省会城市约4.5万名糖尿病患者跟踪,这部分群体的年均糖尿病费用从2014年的9285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元左右,4年间增长了超6成。
其中,2019年的人均费用支出占该市人均GDP的比例超过1成。
另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预测,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患病率将从2020年的8.2%提升至2030年的9.7%,糖尿病总成本将在2030年超过3万亿元,同期占GDP的比例为1.69%,预计这一成本的增幅或超过GDP。
这意味着若不加以进行干预,随着这些慢病患者人数的增加,整体医疗支出有可能呈几何级攀升。
对于本就需要从严管控支出的医保系统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年入百亿的蜜雪冰城们高额利润背后,暗藏着一场由公共医保系统代偿的健康成本转移——品牌们赚取的每一分“甜蜜收益”,实则在以全社会激增的医保负担为隐形代价。
“控糖”的风并非没有吹到奶茶届,但现制茶饮的主动控糖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糖在奶茶中除了提供甜味,同时发挥协调原料平衡,提升茶香、奶香、水果新鲜感等作用。
失去糖作为载体,奶茶风味稳定性会大打折扣。
因而无论从供应链还是产品端,控糖都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
思路之一,是全面减少产品中的添加糖含量。
2023年9月,茶百道宣布对旗下十余种产品减糖,降低在制作珍珠、芋圆、西米等小料时添加的糖量的同时,减少了产品制作过程中的额外用糖。
品牌调整饮糖量添加基准后,后来的七分糖甜度下降到了此前的五分糖左右。即消费者保持原习惯点单,糖摄入量可减少约30%。
半年之后,沪上阿姨也推出类似策略,对绿豆牛乳冰、桃桃蜜柚等三款产品进行降糖。
但这种方式并未得到全面普及。
业内认为,新茶饮消费者在口味和健康上出现了“既要又要”的心态:期待饮品健康,但不希望为此牺牲畅饮“小甜水”带来的快乐。
思路之二,是采用不升糖且不含热量的代糖,来提供甜味保证。
这是如今更主流的控糖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喜茶、奈雪的茶等至少7家品牌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加1元”更换代糖的选项。
不过不少头部品牌仍未加入这一行列。
根本原因在于,代糖不仅徒增成本,带来的短期商业回报有限,难以撬动品牌参与的积极性。
茶饮行业资深研发人士陈声坚认为,新茶饮行业脱离固定sop配方进行口味创新,很可能要面临量产及制作过程中成本及损耗过高的问题。因此一些品牌基于供应链管理和利润考量,在提供零卡糖阶段偏向保守。
“连锁品牌更优先保障大量且稳定供应,维持极致低价。”陈声坚认为。
这意味,一些品牌无法提供代糖的背后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其对于极致低价的效率诉求。
金禾实业旗下代糖品牌爱乐甜市场部负责人lynn告诉信风,茶饮品牌研发减糖产品,最优先关注的仍然是风味适配问题。
“爱乐甜与行业头部品牌有大量合作。但每一个品牌的茶和奶都各不相同,供应商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多重甜味剂的复配不断优化精进配料配比方案,让口感无限接近蔗糖。”lynn说。
恰恰是这个原因,提高了茶饮品牌定制化开发每一个SKU的成本。
不过lynn也表示,并非所有品牌会对此投入进行主动宣传。
原因在于,代糖产品的存在隐含了对前代配方的否定,让品牌难以“自我革命”。
lynn解释说:“品牌既不愿让消费者认为现有的常规产品不够健康,也避免给新品口碑制造潜在争议。”
尽管头部品牌已开始基于控糖需求推动供应链的研发升级,但对行业整体而言,这种“控糖”较难直接带动价格提升或客群增长,甚至对“健康化”营销的助力也颇为有限。
在无糖茶已成瓶装饮料大类的背景下,现制茶饮消费者对“0卡糖”的接受度仍然不高。
数据显示,即便在一线%,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则更为嗜甜。
这背后可能有消费者对代糖口感乃至安全性的顾虑。
世卫组织曾在2023年发布的指南中表示: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零度可乐使用的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被世卫组织列为二类致癌物,而作为天然甜味剂的赤藓糖醇曾被一份研究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存在关联。
但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相比于传统的白砂糖、果葡糖浆,选择代糖仍然是更优解。
“一些代糖出现时间比较晚,相关的风险研究其实存在争议,相比之下,蔗糖和果糖危害却是板上钉钉的。”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医生指出,“从热量、升糖指数、胰岛素刺激和口腔健康的角度说,如果一定要吃糖,代糖大概率是优于传统糖的。”
“现在的问题是代糖作为新事物有风险容易被关注,而传统糖不健康大家却不以为然,放大了社会对代糖的成见,反而让人们觉得传统糖没问题且大肆摄入,这对于追求健康是南辕北辙的。”该医生说。
不过,现制工艺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削弱品牌“代糖化”的实际效果。
陈声坚告诉信风,由于行业自动化设备仍处于普及阶段,奶茶的出品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制作人员的操作,“不同的人照着同一个配方做出的奶茶‘口感口味’可能完全不一样。”
凤凰新闻曾在一次对五家茶饮品牌零卡糖的抽样测评中,发现喜茶、乐乐茶与沪上阿姨均出现了“0卡糖”实际含糖量高于“标准糖”版本的现象。
其中乐乐茶的蔗糖含量不降反升,更引发了消费者门店操作规范的质疑。
高糖食饮背后较高的健康风险早已不言而喻,但相比烟草和酒精来说,其影响的传递链条较长,导致带来的社会负外部性容易被社会各方所忽略。
目前我国政府已从企业、患者两端“双管齐下”,以缓解高糖摄入给全民健康带来的压力。
2024年,上海市率先进行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
但时至今日仅有霸王茶姬、奈雪的茶等少数新茶饮品牌对饮料产品的糖份等按照A、B、C、D等级进行标识,瑞幸、蜜雪冰城、茉莉奶白等更多新茶饮店并未跟进。
我国的预包装食品饮料含糖量的强制标识规定也在启动。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版,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由“1+4”扩展为“1+6”,新增的2项便是糖和饱和脂肪。
但这仍然仅限于预包装食品,对于现制现售的饮料产品等尚不作强制要求。
整体来看,目前政策端仍是通过鼓励企业主动降低含糖量等方式来干预糖摄入,但由于糖摄入的成本较低,仅依靠消费者的自控力显然难以对抗奶茶这类带有成瘾性的饮料,而且企业端也难有驱动力进行更多减糖措施。
参照成熟市场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糖税、减少高糖食饮宣传,亦是重要的补充手段。
不少国家对奶茶等含糖饮料额外征税,来抵消社会在居民健康管理方面上的支付缺口。
例如英国、墨西哥等国家均已对含糖饮料征收糖税,主要分成基于饮料的容量和含糖量两种征收方式,以此引导企业修改配方,降低产品的含糖量。
作为较早征收糖税的国家,墨西哥早在2014年就对含糖饮料进行征税,税率为每升1比索,即按照饮料的容量征税。
这种按照饮料容量征税的方式较为直接简单,由于直接抬升购买含糖饮料的成本,消费者购买含糖饮料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实施后的次年,墨西哥当地含糖饮料购买总量同比减少了近4成。
英国实施的是结合含糖量的分级税率:每毫升含糖5-8克的饮料每升征税0.18英镑,而每100毫升含糖量超过8克的饮料每升征税0.24英镑。
如此举措同样取得了显著效果。
据英国公共卫生署,2019年零售和制造业征税饮料糖分较2015年减少43.7%,总糖分销售减35.4%。
尽管糖税的手段可以带来一定的减糖效果,但由于我国发展程度与成熟市场国家不同,实操过程中或仍存在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翟天昶向信风表示,糖摄入水平高,主要是发展阶段差异下饮食习惯的不同,就是说发达国家较早进入了食物供给充足的阶段。由于人类对甜食的偏好是既定的,发达国家居民更早形成了高糖摄入量的饮食习惯,整体糖摄入水平相对中国较高。
但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目前总体糖摄入量相对较低,因此直接借鉴发达国家的糖税政策可能并不完全适用。
与此同时,将糖税转化为对健康食品的投资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方对糖税的抵触。
“糖税的投入主要是为了削减高糖摄入饮食习惯的健康风险,比如健康投资。健康食品的研发投入也可以考虑,这个主要是考虑对糖的替代,比如低热量调味剂。”翟天昶指出。
还有国家则采取禁止饮料公司在电视等媒体平台宣传高糖饮料。
新加坡将预包装饮料按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分为 A至 D四个等级。D 级饮料被禁止在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投放广告,也不得冠名赞助赛事。
为此,不少在国内未参与营养成分标识的公司在新加坡均对产品包装进行了糖分标识。
瑞幸便是如此,旗下的爆款“生椰拿铁”在新加坡被标识为D级,但国内并未进行任何标注。
如此来看,当健康政策仅停留在倡议层面,企业往往缺乏实质性改革的动力,只有社会共识与外部监管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打断高糖食饮群体性成瘾的自我循环。
“万店”狂奔的规模神话背后,是资本对效率与利润的极致榨取。供应链的精益化、点位的饱和覆盖、价格的无限趋近于零,共同铸就了这场“量产甜蜜”的商业盛宴。
然而,盛宴的账单正以另一种形式被悄然偿付:
它榨取的是供应链上每一分微薄的利润,却把肥胖风险悄悄塞进孩子们的书包;它计算的是每平米门店的坪效最大化,却放任代谢综合征的阴影在人群中蔓延;它追逐的是万店齐开的商业神话,却将医保系统未来的沉重负担轻轻搁置。
那些廉价的甜蜜、易得的快乐,终究要以健康为代价,以未来为筹码——这场用规模堆出的“甜蜜盛世”,从来都不是免费的馈赠,而是需要一代人用身体账本慢慢偿还的透支。
1. 上海122种市售现制奶茶中的营养成分,史泽环,孙卓,宋琪等,
2. 现制奶茶含糖量分析与讨论,王宇雯,
3. 中国新茶饮供应链白皮书,鲜活饮品×第一财经
4. 2025中国量贩零食行业现状报告,嘉世咨询
5. 三万元检测40杯奶茶,0卡糖是一元的智商税?,凰家实验室
6. 布局近万家,在校园开茶咖店是一门好生意吗?,蒙嘉怡,壹览商业
7. 外卖大战激战正酣 有人因“0元奶茶”喝进了医院,冯川叶,东南网
11. 2010—2018年中国成年人胰岛素抵抗变化趋势;叶春玲、王丽梅、赵云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2. “外卖大战”受害者已出现!狂喝奶茶两个月暴瘦20斤!38岁男子后悔惨了……,红星新闻
18. 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预计快速增长:2020年至2030年的时空研究;刘金丽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