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4 已有: 位 网友关注
中国“消费不足”的说法长期流行于市场和舆论,但美银美林最新研究显示,这一观点存在明显误读。中国的实际消费量在全球范围内并不低,甚至在部分核心品类上超越发达经济体。真正制约中国消费表现的,是极低的价格水平和结构性竞争压力,而非绝对消费量的不足。
据追风交易台,美银美林在最新研报中指出,无论是食品、日用品等实物商品,还是住房、医疗等核心服务,中国的人均消费数量已达到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水平。例如,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和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越部分欧美国家。
“消费不足”的错觉源于“价”太低。中国消费名义价值偏低,核心在于价格。这背后既有通胀下行、收入预期不振等周期性因素,更有“世界工厂”带来的高效供应链、行业过度竞争以及服务领域的价格管制等深层结构性原因。
颠覆认知:中国消费“量”已不低
许多人认为中国消费与发达市场差距巨大,但报告的量化研究得出了一个反直觉的结论:从消费数量来看,中国已不逊色。
商品消费量惊人:报告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的数据显示,在大多数商品类别,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上,中国人均消费量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更令人意外的是,在蛋白质、鸡蛋、海鲜和蔬菜的人均消费量上,中国甚至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唯一的明显短板在于乳制品,但这可能与饮食习惯和蛋白质
核心服务消费量可比:这种消费力的追赶不仅体现在商品上,也体现在核心服务领域。比如,在住房领域,2021年,中国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9平方米,已超过英国和法国,虽低于美国的65平方米,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既然消费的“量”已经到位,为何名义消费总额依然偏低?报告将矛头直指“价格”。中国的商品和服务定价在绝大多数类别中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很多情况下甚至不到美国的40%。
报告认为,这背后既有通胀下行、收入预期不振等周期性因素,更有“世界工厂”带来的高效供应链、行业过度竞争以及服务领域的价格管制等深层结构性原因。
世界工厂地位:中国在电动汽车、家电、纺织等众多消费品的全球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高效的供应链和产业集群效应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低廉的消费价格。
极致竞争与颠覆式创新:产业政策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了激烈的价格战。同时,技术和渠道的快速迭代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竞争和透明度。
服务价格管制:在医疗和教育等关键服务领域,公立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通过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大幅压低价格,确保了服务的可负担性。
另一个支撑“消费不足论”的常用指标是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中国约40%的水平远低于美国的68%,也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但报告认为这种简单对比存在两个问题:
对标对象不当:与其对标文化和制度差异巨大的美国,不如选择储蓄文化相似的东亚发达经济体——日本和韩国。
统计口径差异:中国的统计未包含“实物社会转移”,即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而OECD国家则将其计入。如果将这部分加回,中国的消费/GDP比率将显著提升,与韩国的差距缩小至仅2个百分点,与日本的差距也大幅收窄。
结论是,中国消费的宏观差距被严重高估。真正的潜力空间在于消费升级,即更高质量和体验为基础的商品与服务,如预防性医疗、休闲娱乐和追求情绪价值的“多巴胺消费”。
在“高量低价”中寻找E2SG阿尔法机会
报告认为,高消费量与低价格并存的局面,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单纯依靠市场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企业必须通过卓越的运营能力来获取超额收益。为此,报告提出了E2SG投资框架,旨在识别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赢家。
效率:在高存量、低价格的环境中,通过极致的成本控制和运营速度来赢得市场份额。典型代表如美的集团,凭借其全球领先的供应链效率和成本优势,在国内外市场持续扩张。
体验: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强大的品牌或情绪价值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实现溢价或份额增长。例如,泡泡玛特通过IP玩具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腾讯则在数字娱乐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虚拟体验。
服务:在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服务领域抢占先机。例如,华住集团携程集团受益于休闲旅游需求的强劲复苏;大麦则抓住了现场娱乐市场的爆发性增长。
全球化:当国内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时,出海是获取更高销量和定价的可行选择。吉利汽车美的集团泡泡玛特的海外扩张均是成功案例。